​2030年新能源装机有望突破30亿千瓦
首页 新能源 正文
​2030年新能源装机有望突破30亿千瓦
发布时间: 2025-07-30 16:33:41
    

——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《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》

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冯聪聪

  当前,我国新能源装机已超越煤电,跃居全国第一大电源,新能源从“生力军”蜕变为“主力军”的时代已全面开启。

  7月下旬,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对我们新能源发展做出预测,到2030年,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突破30亿千瓦,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。

  规模引领与结构优化并举

  过去一年,我国新能源产业在装机规模与发电量上实现了双突破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2024年,我国新能源新增装机高达3.6亿千瓦,占全国新增电源装机的83%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已连续15年、10年稳居全球首位,占全球比重分别约45.8%和46.9%。

  装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,同步带动发电量的跃升。《报告》显示,2024年,我国新能源发电量达1.84万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25%,对全国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0%,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升至18.5%,标志着新能源已成为实质性的电量增量主体。

  系列成果的背后,是地方层面新能源应用的深度推进。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,青海、甘肃、河北等25个省份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0%,其中青海、甘肃、河北三地占比超60%;青海、甘肃等12个省区新能源发电量占本地用电量比例超过20%,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更超过40%。

  在光伏领域,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。《报告》指出,截至2024年底,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达3.7亿千瓦,占光伏总装机的43%。年度新增装机中,集中与分布式双双突破亿千瓦大关。

  尽管装机与电量高速增长,新能源发电利用率有些许下降。《报告》显示,2024年,全国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降至2127小时,同比减少98小时;太阳能发电利用小时数为1211小时,同比下降81小时。全国仅9个省区风电利用小时超2300小时,6个省区光伏超1400小时。

  与此同时,新能源消纳压力有所增大。虽然全国平均利用率仍处于96.5%的高位,但同比下滑1.1个百分点。上海、浙江、重庆、福建实现100%全额消纳,河北、青海、甘肃的风电利用率分别降至92.6%、92.8%、94.0%,新疆、甘肃光伏利用率则下滑至92.2%和91.4%,降幅显著。

  绿电活力充分释放

  新能源从“增量主体”到“存量主体”的跨越,离不开坚强智能电网的支撑、创新技术的驱动以及不断深化的电力市场机制。

  电网基础设施的持续强化是新能源消纳的根基。《报告》显示,2024年,我国3项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已建成42条特高压输电通道,形成规模庞大、覆盖广泛且坚强可靠的骨干网架。

  这一强大“主动脉”有效支撑了跨区域电力调配能力,全年跨区输送电量达9247亿千瓦时,同比增9.0%,跨省输送电量突破2万亿千瓦时,同比增7.1%,为新能源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扫清了物理障碍。

  在强化主干网的同时,以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“纵深推进”,其核心在于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智能水平。以锡林郭勒盟的实践为例,通过在特高压配套新能源场站加装29台分布式调相机,显著增强了风电场的动态电压支撑能力。这一举措直接将其新能源外送能力提升了450万千瓦,新能源利用率跃升至92%以上,促进额外消纳电量超14亿千瓦时。

 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室主任叶小宁分析称,锡林郭勒盟“沙戈荒”大基的成功模式正体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三大支撑维度,即以灵活互济的网架支撑自给自足消纳,实现本地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;以智慧可靠的系统支撑自给自足匹配,实现大规模分布式资源主动调控;以协同创新的机制支撑自给自足响应,实现微电网、储能等主体协同支撑电网运行。

  另外,电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,让绿电活力充分释放。《报告》显示,2024年,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9569亿千瓦时,占其总发电量的52.3%。其中国家电网经营区交易电量7699亿千瓦时,同比大幅增长36.6%,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
  叶小宁表示,我国新能源发展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。他预测,今年年度新增装机规模4.3亿-5亿千瓦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新能源发将保持年均新增约3亿千瓦的高速增长态势。初步测算,到2030年,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突破30亿千瓦,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。


©陕西省电力行业协会